溥仪被赶出宫真实场景:听见噩耗时正吃苹果,怕被炮轰吓得忙签字

溥仪被赶出宫真实场景:听见噩耗时正吃苹果,怕被炮轰吓得忙签字

1924年一天上午,溥仪正在储秀宫中,和婉容吃着水果聊着天,突然内务府大臣跌跌撞撞地跑进来,为首的绍英拿着一件公文气喘吁吁地喊到:”皇上,皇上,冯玉祥派了军队来了!说民国要废止优待条件,叫,叫签字………”

溥仪一听立马就跳了起来,刚咬了一口的苹果,也滚落到了地上。

溥仪劈手抢过公文,只见上面写着“……清室应按优待条件第三条,即日移出宫禁,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,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……”

溥仪一下子傻眼了,按照这个文件,他今天不仅要搬出去,而且是三个小时之内就必须搬出去。

他急的团团转:“怎么办,怎么办,我的财产呢,太妃呢?快,快打电话找庄师傅!”

可没想到,那个时候电话线已经被剪断了。

此时,溥仪能想到的人,就只剩下自己的亲爹醇王。

“找王爷,去找王爷来!”

“皇上,出不去了,外面人把上了人,不放人出去了!”

此时的溥仪,犹如一个困兽,空有爪牙,却毫无办法。

宫里只剩下两个太妃了,一个是敬懿,一个是荣惠,两个太妃在宫里过了大半辈子,说什么也不肯走,于是溥仪命令绍英以这个为理由,去和外面人交涉。

经过几个小时的争论,终于在中午时分,父亲和两位师傅进了宫,但庄士敦给挡在了外面。

可他的父亲醇王爷虽当过监国,可根本就是个没主见的。

当溥仪问他怎么办时,他结结巴巴地回答溥仪:听,听旨意。

最终,让溥仪下了最后决定的,是鹿锤麟一句吓唬人的话:再限二十分钟,不然的话,景山上就要开炮了!

其实那天鹿锤麟只带了20名手枪手,从景山根本打不过来。

但溥仪哪里会知道,他的岳父荣源更是吓的直接跑进了御花园,东躲西藏,找到一个躲炮弹的地方,再也不肯出来了。

溥仪一看,自己也别无他法,只能签字了,就这样,溥仪从落下笔的那一刻,就彻底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地方。

国民军给他准备了五辆汽车,他带着婉容,文秀,和绍英等人依次上了车,什么都没顾上带。

出了门口,溥仪看到了鹿锤麟,两人握了握手,鹿锤麟问他:“溥仪先生,你今后是打算做个皇帝,还是当个平民?”

溥仪顺从地答:“我愿意从今天就当个平民。”

不过,溥仪的内心并非是这么想的,他当时想的是,我要以自由的方式,重新拿回我的宝座。

其实,冯玉祥派鹿锤麟的这场逼宫,虽然名义上义正言辞,可事后却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。

胡适还给摄政内阁外交总长写了一封信,大致意思是说清室的优待是一种国际信义。而冯玉祥所为,不过是乘人之危,恃强凌弱,让人不齿。

但这件事也同样有它的两面性,首先如果不是冯玉祥这一动作,溥仪就不会跑出皇宫,最后逃到了日本人手里,被日本人利用。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,冯玉祥间接导致了伪满洲国的成立,为日军侵华在东北建立基地起到了推动作用。

而且冯玉祥这个人,两面三刀,反复无常,更不是什么磊落人物。

另一方面来说,清室的小朝廷,确实奢靡无用,而且国民政府还得给他们不少生活费,军阀混战时期,费用入不敷出,偏偏这个早已经名存实亡的小朝廷还不老实,三天两头指责国民政府违约,而且溥仪还动了歪脑筋,联合张勋搞了一场12天的闹剧。

这就让国民军多少有些忍无可忍,从这点看来,溥仪的小皇宫,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。

所以,归根结底,这场备受后人津津乐道的事件,不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,而功过是非,也只能由后人来评判了。